近期,纳芯微(688052)宣布赴港上市,募集资金分别用于底层技术及工艺平台的开发、丰富公司产品组合、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扩大汽车电子应用中的产品,以及拓展海外销售网络。
《财中社》注意到,纳芯微赴港再融资必要性不足,2025年第一季度末,因收购麦歌恩导致公司长期借款增至7.91亿元,但由于多次将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纳芯微账面资金依旧充沛。而且,2023年至今,纳芯微业绩处于持续亏损的状态;多位原始股东在首发股份解禁后,通过减持、转让的方式套现。
增收不增利特征明显
纳芯微于2022年4月22日在科创板上市,其2022年全年营业收入为16.7亿元,同比增长93.7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9亿元,同比下降22.79%。
不过,纳芯微次年便陷入亏损,并持续至今。2023年至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3.11亿元、19.60亿元、7.17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93亿元、-4.57亿元、-6436万元。
对于持续亏损的原因,纳芯微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全球模拟芯片主要市场份额被海外厂商占据。2022年至今,海外大厂在国内实施了较为激进的价格策略,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纳芯微被迫调整产品销售价格,这导致其毛利率由2022年的48.5%降至33.9%,并于2024年进一步下降至28%。
模拟芯片市场竞争加剧的确导致国内模拟芯片厂商盈利能力明显下滑,2023年,国内模拟芯片龙头圣邦股份(300661)营业收入由31.88亿元降至26.16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由8.47亿元降至2.12亿元;思瑞浦(688536)等模拟芯片厂商也出现亏损。
不过,除了行业因素,纳芯微产品竞争力不足也是导致其长期亏损的重要原因。
据招股说明书,纳芯微主要产品包括传感器产品、信号链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其中,信号链芯片、电源管理芯片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2022年至2024年,其信号链芯片收入分别为10.46亿元、7.05亿元、9.63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2.60%、53.80%、49.10%;电源管理芯片收入分别为5.10亿元、4.28亿元、7.03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50%、32.60%、35.90%。
从应用领域来来,纳芯微主要收入来自汽车电子、泛能源领域。2022年至2024年,公司两领域合计收入分别为15.44亿元、11.75亿元、16.94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2.4%、89.6%、86.5%。
需要指出的是,纳芯微在招股说明书中称,模拟芯片价格范围从几美分到几美元不等。一般而言,消费级模拟芯片价格较低;工业级模拟芯片居中;车规级模拟芯片由于技术门槛较高,故价格较高。
另外,模拟芯片属于成熟制程,国内外成熟制程晶圆代工产能充足,价格也较为透明。按道理来说,纳芯微产品毛利率应高于消费级模拟芯片收入占比高的圣邦股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据财报数据,2024年,纳芯微信号链芯片毛利率为37.59%,电源管理芯片毛利率为22.42%;同期,圣邦股份信号链芯片毛利率为58.30%,电源管理芯片毛利率为47.81%。
而且,与采用虚拟IDM模式且以消费级电源管理芯片产品为主的杰华特(688141)相比,纳芯微毛利率同样较低:2024年,杰华特电源管理芯片毛利率27.81%。
左手融资,右手套现
为了推动业绩的增长,2024年10月,纳芯微完成对传感器厂商麦歌恩的收购。据财报数据,纳芯微采用银行借款的方式筹集收购资金,这导致其账面长期借款由2023年的3.30亿元增至7.63亿元。不过,纳芯微账面资金依旧十分充沛。
据《财中社》统计,纳芯微科创板IPO净募集资金55.81亿元,其中超募资金48.31亿元。2022年5月17日,纳芯微使用13亿元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2023年7月1日,公司使用14亿元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2024年6月20日,其再次使用14亿元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纳芯微账面货币高达10.02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金额为18.68亿元。而且,2025年6月14日,纳芯微发布公告将剩余超募资金7.19亿元进行永久补充流动资金。此次使用剩余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超募资金账户余额降至0元。
从上述数据来看,纳芯微账面资金充足,赴港上市募集资金必要性并不充分。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2025年4月22日,王升杨、盛云、王一峰、瑞矽咨询、纳芯壹号、纳芯贰号、纳芯叁号合计持有纳芯微34.51%首发原始股份实现解禁。
据财报数据,王升杨、盛云、王一峰为一致行动人;瑞矽咨询、纳芯壹号的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王升杨;王升杨、盛云、王一峰均为瑞矽咨询的合伙人,分别持有45%、40%、15%的财产份额;因此,王升杨、盛云、王一峰、瑞矽咨询、纳芯壹号构成一致行动关系。
另外,企查查显示,王升杨还是纳芯贰号、纳芯叁号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与实际控制人。
2025年5月27日,也就是解禁后仅仅一个月后,纳芯壹号、纳芯贰号、纳芯叁号以163.15元/股的价格,向兴业全球、泰康资管等6家机构合计转让上市公司股份485.18万股,交易总价约为7.92亿元。交易完成后,纳芯壹号、纳芯贰号、纳芯叁号持股比例分别降至1.11%、0.21%、0.53%。
除了上述股东,其他原始股东也在解禁后相继减持纳芯微股份。据Choice数据,2025年1月23日至4月11日,公司股东国润瑞祺合计减持142.45万股,减持金额为2.29亿元;慧悦成长累计减持上市公司142.53万股,减持金额为2.50亿元;苏州华业及其一致行动人长沙华业合计减持纳芯微29.13万股,减持金额为557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