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国庆票房血崩,电影市场被谁吃掉了?

今年的国庆档电影,众星云集:《志愿军:浴血和平》《三国的星空》《风林火山》《震耳欲聋》《刺杀小说家2》

国庆票房血崩,电影市场被谁吃掉了?

今年的国庆档电影,众星云集:《志愿军:浴血和平》《三国的星空》《风林火山》《震耳欲聋》《刺杀小说家2》

……

国庆票房血崩,电影市场被谁吃掉了?

但一个尴尬的事实却是:

国庆票房血崩,电影市场被谁吃掉了?

展开全文

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的票房超过5亿,整个长假档期的总票房不到19亿,观影人次也是大幅度缩减。

不看电影,是老百姓没钱了吗?

国庆票房血崩,电影市场被谁吃掉了?

不是,相较于电影市场的萎靡,是旅游市场的火热。

国庆票房血崩,电影市场被谁吃掉了?

山东旅游订量同比增长22%,四川凉山州游客增长21.56%,高速收费站望不到尽头的车流……

国庆票房血崩,电影市场被谁吃掉了?

这说明大家对于消费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转移到了不同的领域。

国庆票房血崩,电影市场被谁吃掉了?

尤其是同为视频大类的短剧。

2025年

国庆票房血崩,电影市场被谁吃掉了?

国庆票房血崩,电影市场被谁吃掉了?

上半年

国庆票房血崩,电影市场被谁吃掉了?

短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头部作品如《十八岁太奶奶驾到》《一品布衣》等刷新播放纪录

国庆票房血崩,电影市场被谁吃掉了?

国庆票房血崩,电影市场被谁吃掉了?

《十八岁太奶奶驾到》

上线首日热度破亿,

4天播放量超10亿,创红果平台最快纪录。

《一品布衣》

则是

结合穿越与权谋,其电影级制作获得了很高的口碑

从整体

数据上看,今年暑期档头部短剧贡献

311亿次观看,

甚至超过了中国电视剧

长剧

表现

,红果平台单部短剧的

热度值破亿

,已经

常态。

尽管提到短剧,很多人的刻板印象还是:制作低劣、题材猎奇、话题低俗。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短剧市场的精品化、规范化,今天的中国短剧,已经成为影视行业的主流,乃至出口到国外,成为一种新的“中国范式”。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短剧越来越精良,制作和人气双丰收呢?

一个答案是:很多原来搞电影的人,开始搞短剧了。

去年,很多人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影视界明星、导演,开始下场做短剧。

周星驰、贾樟柯、王晶、舒畅、李若彤、李沐宸

……

这些名导和知名影星去短剧行业,其实在收入上是要缩水的。

市场数据显示,转型短剧的明星们普遍面临着80%以上的片酬缩水。

比如在《司藤》中饰演反派的李沐宸,她在电视剧市场的单集片酬大约在30万元,但在短剧领域只有数万。

为什么要自降身价呢?

原因是,电影、电视剧圈的钱,不好赚了。

2024年电影总票房仅为

425

亿元,较2023年大幅缩水超过100亿元,全国观影人次也出现了超过23%的惊人跌幅。

在非节假日时段,部分影院的场均观影人次甚至不足5人,半数以上的影视上市公司持续亏损。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资本投资

少了,

华谊兄弟CEO王中磊

与傅若清

曾有过“

2亿预算红线”的对话

,超过2亿预算不拍了,因为大概率亏本。

这样一来,大制作的电影就少了,而观众去电影院很多就是为了看大制作看个爽。

其次是电影市场本身就不太健康,

我们现在看电影会发现,片头会出现很多家电影公司的名字,这是因为在电影行业的制作上游,有各种公司交叉投资。

这些投资是为了什么呢?就是通过资本运作,把电影成本变成金融产品卖出去,一级市场卖给二级,里面有些还存在灰产。

而这也在无形中拉高了电影的制作成本,我们现在看一些剧情类电影,片方动辄宣传成本好几个亿,真的有那么多吗?

没有,实际是在资本炒作。

但现在,随着互联网资本的介入,中国电影行业的监管可视化、透明度更高了,票房实时统计,很难作假忽悠投资人了。

而在另一头,短剧市场的增量肉眼可见。

一方面,资本开始关注短剧,投资短剧。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短剧互动游戏指数累计上涨5.7%,显著跑赢大盘。相关概念股表现亮眼,多家上市公司股价累计涨幅超过40%。

另一方面,现在短剧的商业生态,对导演、对演员更好。

比如,过去演员拍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时间可能长达半年,甚至数年之久。

但现在,一部10分钟的短剧通常3天就能完成拍摄,这就意味着演员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参与更多的作品,从而实现总收入的提升。

此外,短剧也能带来很多意外的流量变现能力。

比如短剧演员王星辰,因为身材火辣,以及在短剧中的亮眼表现,现在无论是商演还是代言广告都非常多。

再比如1999年出生的非科班演员马秋元,凭借《小魔女秋元》等短剧迅速走红,被网友誉为“短剧赵丽颖”。

在没有专业背景和资源加持的情况下,积累起了百万级粉丝,某数据平台显示她的单日演出费已经来到了4万元。

这种“短剧引流-商业变现”的新模式,正在重新塑造中国影视艺人的市场评估体系。

而这个评估体系的核心,就是看数据,看市场结果。

而不是过去几十年,娱乐圈内长期存在的看资源、看人脉。

2024年春节期间《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上线,据传,这部剧集一共只拍了10天,后期制作的经费也仅有8万元,但单日就收获了2000万元的充值额度,该剧抖音话题播放量超8.2亿,微博阅读量破亿……

相关演员一下子就从18线不知名艺人,变成了抖音上的大网红。

及至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可能在看轻短剧市场,觉得这些只是供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电子榨菜。

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电影、文化创作者,正在注意到短剧的巨大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系教授汤拥华,就因一篇名为《一个中文系教授沉迷短剧的365天》的文章走红网络。

他通过对短剧作品的观察,发现当代人对情感的某种渴望,比如短剧中总会设置一种可以“偷听”到他人心声的特异功能,而这背后,则是当代人渴望听见彼此的渴望。

汤拥华认为,在学术越来越建制化的今天,短剧已经成为某种对抗窠臼的方式。

导演贾樟柯在微博上也分享了自己对短剧的观察,他认为卓别林的《淘金记》也算是短剧鼻祖,让观众“爽”了一百年。所以在2025年的平遥国际影展上,他特别设置了一个短片创投单元。

去年,官方举办的长春电影节上,曾担任《我不是药神》《战狼2》《你好,李焕英》等高票房电影制片人的张苗在会场上就说:“当我们(电影人)还在讨论如何用三场戏把人物建立起来的时候,微短剧在试图用三句台词建立人物……”

张苗认为:电影应该向短剧学习,学会面对这个时代的挑战,去把观众请回影院。

不仅如此,海外的华人也将短剧这个门类引进海外,他们把较为成功的剧本翻译成外语,再聘请本地的拍摄团队和演员,让一个个欧美观众对“霸道总裁爱上我”津津乐道。

多篇报道都提到,海外短剧平台ReelShort从2023年到2025年下载成绩惊人,还曾登上了美国苹果商店的总榜前三。

此外,诸如茶百道、欧莱雅、三星等商业品牌,也开始在推出自己的短剧,并在剧情中植入品牌的产品,从而刺激观众消费。

不可否认的是,当用户日均刷短视频时间突破2小时,传统的一小时剧集已经难以适应碎片化的观影场景。

一些电影人已经意识到:不是短剧抢走了观众,而是观众的视听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

在快节奏的时代,适应速度将决定行业的生存空间,影视行业的变革,在本质上是行业演进的必然结果。

电影终将

落幕

,短剧时代,还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qyey.cn/29057.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