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中国创新驱动框架已形成 深化创新启蒙正当时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刘禹希 记者 严晓菲)10月19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2025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大转型,创新驱动的基础框架已经形成。在他看来,若房地产能够触底企稳,将标志着新一轮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全面开启。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刘禹希 记者 严晓菲)10月19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2025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大转型,创新驱动的基础框架已经形成。在他看来,若房地产能够触底企稳,将标志着新一轮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全面开启。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中国创新驱动框架已形成 深化创新启蒙正当时

刘元春强调,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深化对创新驱动的认识、推进创新启蒙与实践至关重要。他特别提及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莫基尔、阿吉翁和豪伊特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其核心价值在于阐释了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特别是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

刘元春认为,这些理论对中国当前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回顾中国经济增长,他将过去四十年分为两个阶段:1977年至2008年是高速增长奇迹期,2008年至今是降档和超级结构转换过程,平均增长速度从11.3%下滑到5.4%。在刘元春看来,这一过程完成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产生了产业体系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奇迹,但转变尚未完全完成,正处于最关键时刻。

“我们不能简单讲中国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正在加速形成,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基于诺贝尔奖理论与中国实践,刘元春分享了十二点启示:

第一,必须将文化因素纳入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体系。

第二,知识积累要从指令性、操作性知识上升为命题性、科学性知识,基础研究是持续创新驱动的核心。

第三,在创造有用知识进程中必须提防“盖提尔悖论”,即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并非知识的充分条件。

第四,要推动“创新启蒙”,促进学者与工匠、科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第五,知识分子的躺平、思想创新的停滞以及伪知识的泛滥是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最大敌人,思想市场的构建与全球思想竞争体系的构建十分关键。

第六,必须培育两种企业家:大科学家和文化普及的“文化企业家”,价值观塑造与新技术创新同样重要。

第七,竞争与创新将演化出大量的超级企业,但企业的大型化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不能在大型化中批量打造科层化的企业官僚,创新是各类企业家的灵魂。

第八,必须充分认识到繁荣必须以“创新性破坏”为基础,不仅要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竞争环境,同时还必须打造有利于失败者出清的退出机制。包容失败与拥抱胜利同样重要,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必须构建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

第九,中国快速迭代升级和加速赶超决定了其创新性破坏的频率与叠加效应更大,这需要我们在分享创新收益的同时,更大程度构建分摊创新成本的社会体系。

第十,倒U型的竞争与创新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平衡“阿罗效应”与“阿吉翁效应”,适合中国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的市场结构不是完全垄断,也不是完全竞争,更不是内卷性的恶性竞争,平衡两种效应的垄断竞争模式具有适宜性。因此,目前通过反内卷运动打造适宜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模式十分重要。

第十一,基础研发的提升不仅依靠新型举国体系的战略深化,更来源于对自由学术氛围的营造和知识内驱模式的价值体系构造。

第十二,必须重视创新的各种直接成本和社会成本,避免简单的技术乐观主义,但同时必须防止技术焦虑症,避免陷入各种“卢德主义”的困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qyey.cn/31491.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