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铁饭碗的神话,居然被一个基层公务员打破了

针对“公家人”的缺岗,应当执行更高标准与更快节奏的处置机制:缺岗即核查、逾期即处理,将规矩严格起来,才称得上是对公共形象的珍视。

针对“公家人”的缺岗,应当执行更高标准与更快节奏的处置机制:缺岗即核查、逾期即处理,将规矩严格起来,才称得上是对公共形象的珍视。

撰文丨清波

近日,有个基层公务员可谓全国出名。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公务员局通过当地媒体发布了一则《辞退公告》。通告称,该区公务员唐某某因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被依法予以辞退。由于无法联系到本人,采取公告形式送达辞退通知书。自公告之日起60日内,逾期未到单位领取辞退通知书的,即视为送达。如对辞退决定不服,可以自该通知书送达之日起30日内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

随后,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全网,当事人的名字也被明明白白地用在各路报道的标题里,可谓“尽人皆知”。

一个对旷工者的处理决定,何以如此吸引眼球?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公务员,一个被视为铁饭碗的职业。

01

处理这个公务员的依据很充足,《公务员法》第八十八条第五项规定: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而且该公务员似乎还更生猛一些,直接联系不上了。由此单位采取了这么个广而告之的做法,通过这种办法视同送达。

当然,这背后可能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当事人到底在哪儿就颇让人有些怀疑。

但如果是刻意旷工,那么无疑有些过分了,被开除也是理所当然的。要是在一般民企,别说旷工15天,迟到一星期,就怕有些危险了。

但为什么这则新闻还是引发了关注?因为此前一些案例说明,一些公家单位要开人,那可真是相当不容易,堪称“用尽办法挽留”。

今年7月,甘肃一国企煤矿分公司在当地媒体上发布《启事》,称该公司职工赵某等61人无故多次或长期旷工不上班,要求这61人自《启事》登报之日起15日内限期返回单位并确保出勤正常;逾期不到者,该公司将按照相关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并终止劳动关系。面对媒体质疑,企业工作人员回应还称,“该公司职工很多,有些人想上班,有些人不想上班”。

展开全文

同月,山西大同大学发布一份公告,对未履行任何审批程序长期脱岗旷工的10人,拟依法解除聘用关系并注销其事业编制。有记者采访,学校回应称被解聘的10个人没有一个是脱岗了还领工资的,但称“编制还占着”。

2024年10月,吉林一国企发布“限期返岗”通告,要求4名员工返岗上班,其中有人早在2008年8月已离岗,已长达16年,当事人丈夫回应称,妻子产假后再没上班,计划下周回公司。

这一个个通报,都令人瞠目结舌。

就在前两天媒体公布的一起官司可资参考,上海某公司规定,迟到/早退1小时视为旷工半天,3小时视为旷工一天,全月累计旷工6天可解除合同,结果一被开除员工不服,双方诉至法院。

虽说这个公司的做法有争议,但十几年不上班,居然还可以返岗,这种企业实在是太温柔、太人性化,实在是突破普通打工人想象力的极限。

那么相比之下,也可见这次旷工15天就开除有多难得了。不磨磨唧唧,不喊话“你快回来”,直接就开除了事。

这,应该成为样板。

02

仔细看看,这些引发关注的旷工事件,无论是公务员、高校还是国企,他们都是广义的“公家人”。

“公家人”就意味着,他们的工资、绩效、岗位编制与办公资源,全部或至少部分来自财政与公共预算。对这类岗位的旷工“网开一面”,本质上是在透支公共信用、挤占公共资源。

占着编制不在岗,是对纳税人资金的低效使用,也是对在岗同事与服务对象的不公平。长期容忍某些人旷工,会传导出一种扭曲激励——守规矩的人吃亏,破坏规则的人则毫无成本,最终伤害的显然是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公共部门的形象。

因此,针对“公家人”的缺岗,应当执行更高标准与更快节奏的处置机制:缺岗即核查、逾期即处理,将规矩严格起来,才称得上是对公共形象的珍视。

人们习惯于把这类“公家人”的职业称作“铁饭碗”,但这种铁饭碗事实上是由社会支付的成本,是社会运转机制出于对非营利部门稳定性的必要考量,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职业预期。

只是这种成本不应当被挥霍,铁饭碗最起码也要对应铁规则,一切按照法律法规来。就像《公务员法》明文俱在,一旦违反规定即照章处理,这就足够了。

而那些事业单位、国企等,即便不是公务员身份,《劳动法》里也规定得非常清楚。《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所以,那些旷工十几年的,就按照规定直接开了吧,还喊话干什么呢?法律规章俱在,有公共性质的单位,更应当体现对法规的尊重。

03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如今考公考编大热,背后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岗位“稳定”。

这种稳定体现在,除非极端情况一般不至于有丢饭碗的危险。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旷工15天的公务员被开,能引发巨大关注的原因所在,他实在是太过分,并且真的被开除了——虽然同样的事件,放在民企了完全不会有人在意。

这种稳定不能说有什么问题,稳定其实意味着相对固定的职业预期,劳动者知道自己在一个可预期的环境中付出,就能获得与之匹配的保障与回报,这放在任何环境下都是诱人的。人们不能怪现在的年轻人一味求稳。

但是这种稳定,恐怕没有过去想象得那么美好了。

就像这个被开的公务员,理解这则新闻不能忽视一个大背景:很多地方都在精简编制。

9月时,澎湃新闻就报道,湖南郴州市委编办发文介绍,该市开发区管理机构由15个精简到11个,精简了27%,编制数由815名精简到680名,减少处级领导职数3名、科级领导职数45名。

此外,今年4月9日,河南省发改委网站发布了《2023年度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名单揭晓》,其中也提到了缩减编制的案例:省直层面,除学校、医院外,事业单位精简60.7%,撤销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事业单位以及“空壳单位”137个,事业编制精简46.9%,厅级领导职数精简9.3%、处级领导职数精简25.5%。

这背后的信号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在如今的大形势下,精简才是趋势。人们对于编制稳定,也不可存有过高的幻想。未来更多“按照法律规章来”,恐怕是个大方向。

如果是真的对公共部门抱有好感,那么考公考编没问题;但如果指望进入公门之后可以就此躺平,那么还是多掂量掂量吧。

这当然是好事,类似事件引发如此巨大的关注,也反向说明人们恐怕已经不太能容忍过于脱离社会基本面的“稳定福利”了。

这种情绪的背后,是公众对公平的敏感与对规则的期待。社会在进步,人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凭本事吃饭,而不是靠身份躺平的旧逻辑。

因此,公共部门应当牢牢树立一个常识:稳定或许是正向的,但铁饭碗不是。那些无原则宽容的乡愿必须铲除,也都应当向所有公职人员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尽责履职,那么这就是稳定的;否则,就赶紧腾出位置,别让全社会给你买单。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qyey.cn/32883.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