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苹果搞控价,“双十一”名存实亡

虽然热度锐减,但今年的双十一还是迎来了一位新客户。苹果首次允许天猫官方旗舰店参与,给出的优惠乍一看还算不错,但缓过神的消费者掐指一算,暗骂了一声老登太鸡贼。

虽然热度锐减,但今年的双十一还是迎来了一位新客户。苹果首次允许天猫官方旗舰店参与,给出的优惠乍一看还算不错,但缓过神的消费者掐指一算,暗骂了一声老登太鸡贼。

今年最受欢迎的iPhone 17标准版被排除在外,不愁卖的型号苹果没打算补贴,平台想补都不行。再就是据说苹果严控自己的线下经销商参与线上销售。

苹果管控线下经销商,不得参与线上,妥妥的开“双十一”倒车。这,并不是双十一的初衷,也不是消费者想要的双十一。

2009年11月11日,双十一诞生在杭州淘宝城的一间办公室里,张勇对外给出的口号是“想让消费者每年好好玩一次”,而如今被玩弄的却是消费者。

从全民狂欢到三方疲惫,从破局者到内卷代表,双十一的异化背后,是一场商业逻辑的集体失焦。

曾经推动商业进步的双十一,为何会沦为消耗各方的落后形态?它的黄金时代为何悄然而止?而这场持续15年的商业实验,又暴露了当前电商生态的哪些深层困境?

从“一天狂欢”到“半年拉锯”:双十一的形态异化

与任何商业故事一样,双十一也有一个看似随意实则刻意的开始。

2008年张勇接手的淘宝商城,肩负着为阿里创收的重任。它将目标客户从C端转向B端,试图让中国的零售业从线下搬到线上。但上线一年,却只做到了整个淘宝体系的3%,巨大的压力让张勇亟需一个“工具”力挽狂澜。

苹果搞控价,“双十一”名存实亡

展开全文

双十一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2009-2010年的双十一,规则简单到近乎粗暴:仅一天活动,折扣直接明了,消费者无需复杂计算,品牌只需备好库存,平台也无需冗长的运营统筹。

彼时的电商尚处蓝海,线下零售仍是主流,双十一的唯一目的是教育用户:

让消费者意识到网上买东西更便宜,也让品牌看到电商渠道的潜力。

虽然当时的双十一是“求着品牌玩”,张勇也要亲自打电话邀请,甚至承诺价格由平台补,可伴随2012年190亿的成交额,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在随后的四年间,京东、苏宁、唯品会等几乎所有电商平台都参与进来,供给开始膨胀;移动电商的崛起,又让消费者的购物门槛被彻底踏平。双十一也由此走上“人生巅峰”:

2018年成交额已经来到2135亿,六年翻了11倍之多。

美国互联网媒体CNET直言,与中国光棍节相比,黑色星期五微不足道;路透社甚至将“光棍节”视为检验中国消费实力的试金石。

这场消费狂欢终于在2019年迎来高潮,2684亿的成交额再次刷新记录,但也被媒体称为“最后的辉煌”。

苹果搞控价,“双十一”名存实亡

因为从2020年开始双十一成交额的记录时间,从11月11日一天延长到11月1日至11月11日。

双十一的异化随即开始,时间维度逐渐失控、规则维度慢慢臃肿。它从一个集中释放消费需求的节点,变成了一场消耗多方精力的漫长拉锯战,而背后是平台竞争无壁垒下的被动内卷。

时间线被不断拉长,最初是预售+尾款拆分,后来干脆将活动周期延长至40多天。时间拉长背后,是平台间的流量争夺。

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渠道崛起,天猫、京东等传统平台为了防止用户流失,只能通过延长活动周期锁定用户时间,避免消费者被竞品吸引。

规则的臃肿则比时间拉长更让消费者崩溃。早年的“满200减50”“直接5折”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预售定金膨胀”“跨店满减叠店铺券”“直播间专属红包”“叠猫猫游戏换优惠”等一系列复杂机制。

更讽刺的是,这种复杂规则并非为了给消费者更多实惠,而是平台的“价格歧视”。

用微观经济逻辑解释,平台通过复杂机制筛选用户——愿意花2小时算优惠的,往往是价格敏感型用户,他们为了节省几十块钱,会投入大量时间,而一旦投入时间,沉没成本就会让他们不愿再切换到其他平台比价。

时间和规则维度的失控、臃肿,本质是平台用时间成本锁定用户,而不是靠真正的低价吸引用户。

变质的双十一:从“助力用户”到“裹挟商家”

双十一的异化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在于,当初传递给大众的“便宜”,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能消费者算清楚了复杂的规则,享受到了优惠,但为此也被迫付出了不菲的时间成本,以及得到了远不及以往的优惠。

在供给不那么丰富、商品具有一定稀缺性的年代,消费需求被限定在特定范围内时,即使没有折扣商品依旧很受欢迎。需大于供决定了市场的主动权被握在B端,这时双十一被创造出来,肩负的使命虽然是替淘宝引流,但它也替所有人把价格打下来了。

在那些交易额疯狂增长、线上渠道仅有几家的年代,平台可以轻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汇聚下游庞大消费者需求,用以向B端的品牌要折扣空间。在这其中,消费者、平台和品牌三方都获得了既定利益。

轰轰烈烈的消费升级,连同移动电商和直播电商一起,又把这种三方共赢的既定组合向前推了好几年。

但消费市场的变化总是突然出现,然后给每一个沉浸在美梦之中的人泼一盆冷水。

供给的愈发丰富导致人们有了多样选择。十几年前人们彻夜蹲守只为抢到5折iPad,其中缘由恐怕是因为他们也没有其它更好甚至平替的选择。商品的稀缺性在今天依旧是平台引流的不二之选,苹果手机、戴森吸尘器甚至茅台、特斯拉都在榜单的前头。

可今天稀缺性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平替和白牌满足了那些即使半价也无力考虑的群体,有经济能力的消费者也未必会等到双十一才入手,何况“5折iPad”早已被尘封。

稀缺性的价值下降以后,以竞争为目的的促销也就随处可见了。有人计算过,2024年一共365天时间里,天猫大大小小的促销加起来长达185天,超过50%的时间里,消费需求能被随时随地满足。

虽然平台仍在争先恐后的传递“低价”“便宜”,但当理性消费占据上风时,双十一对用户的吸引力已经一点一点消退了。

这背后隐藏的一点变化在于,平台按年计划大促,而用户按日更新需求。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消费者的偏好并非静态,需求波动不再是季节性的,可能是实时的。需求多变进而促使用户习惯短平快的购买(价差不大的前提下),不再有囤货心理。

甚至双十一对消费者的价值,早已从“买到便宜好货”变成了“被迫付出时间成本”。消费者的疲惫,不仅来自复杂的规则,更来自优惠感知下降与信任流失,而这恰恰是双十一落后性的一种体现:它不再创造价值,而是消耗用户的耐心与信任。

这种消耗,本质上是双十一价值错位的体现:它本应是方便消费者买便宜货的工具,却变成了让消费者为了便宜货付出额外成本的负担。当一个商业形态需要消费者牺牲时间、消耗耐心才能参与,它的落后性已不言而喻。

品牌困局:价格战下的利润与尊严双输

对品牌而言,它们被迫卷入价格战,在保销量与保价格体系之间挣扎,最终陷入利润下滑与品牌资产受损的双输局面。但平台为了营收和绑定用户,依旧要借由强势渠道按住品牌方反复的参与进来。

在双十一的竞争中,价格是唯一的通行证,渠道间的价格差被压缩到极致。这种锱铢必较的竞争,让品牌陷入不敢涨价、不敢降价的囚徒困境。

品牌方的价格体系,在多元渠道时代脆弱性堪比黄油,哪怕某个渠道破价1分钱,也会像一颗子弹一样击穿整个体系,引发可怕的连锁反应:

其他渠道要求赔偿,分销商大量退货,甚至平台会以失信为由减少流量扶持。品牌为了维护价格体系,只能投入大量人力盯价,防止破价,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更严重的是价格战导致的利润稀释。为了在双十一冲销量,品牌不得不让利,甚至亏本促销。早年的电商蓝海,品牌还能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但如今电商渗透率见顶,流量成本飙升,让利就意味着利润下滑。

苹果搞控价,“双十一”名存实亡

2024年,多个美妆品牌双十一成交额看似增长,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0%-20%,“卖得多,赚得少”成为普遍现象。

个中缘由离不开一个既定事实: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导致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大促越来越失去吸引力。

每年两个大型促销节日试图承接国人一整年的消费需求,在这背后便是品牌方长达半年的备货期。但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反馈到生产端,并非只有平台一种媒介。

品牌自身的数字化、社媒、门店等等,皆可成为生产端收集反馈的渠道。换言之,当品牌不再单纯以销量作为生产改进反馈,意味着个性需求被随时满足的概率急剧增加。

这时生产节奏和生产效率的调节就显得至关重要,甚至类似拼多多这样的平台出现,能够给予供给侧的需求收集,并借助完善的基础设施完成对需求的满足。而且这一切,是发生在常时,而非必须蹲守到一个大促节点。

而品牌之所以还在玩这种危险的游戏,多半是屈居于平台的强势渠道之下。

平台间的存量厮杀裹挟着品牌,天猫、京东等传统平台,要面对抖音、快手等新渠道的冲击。而新渠道为了抢用户,又会推出更激进的优惠政策。

平台为了吸引用户,不得不补贴更多优惠,而这些补贴最终要么转嫁给品牌(提高服务费),要么由平台自己承担(降低利润)。这就像在电影院里有人站起来,你必须跟着站,不然就看不到,但所有人都站着,跟坐着没区别,只是更累了。

平台看似掌握着流量分配权,实则陷入无壁垒竞争的被动局面:没有核心差异化优势,只能靠“延长时间”“复杂规则”“价格战”抢用户,最终导致运营成本飙升、用户体验下滑。

落后的本质:商业逻辑的历史重复与价值空耗

双十一的落后,本质上不是形式的落后,而是商业逻辑的落后。

它没有跳出线下零售的老路,也没有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只是在重复“价格战-消耗-内卷”的循环,最终导致消费者、品牌、平台三方都被消耗,却没有任何一方真正受益。

线下零售的黄金时代,也曾靠“店庆”“五一促销”吸引用户,但当所有线下商场都开始搞促销,最终只能靠“延长时间”“加大折扣”抢用户,结果是利润下滑、用户疲惫,最终被电商取代。

苹果搞控价,“双十一”名存实亡

如今的双十一,正在重蹈线下零售的覆辙。它没有找到新的竞争壁垒,只能靠“价格”和“时间消耗”争夺用户,而这恰恰是最底层、最落后的竞争方式。

更核心的问题是价值空耗:双十一没有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只是在提前透支需求。

消费者在双十一买的东西,很多是非即时需要的,比如买144箱方便面凑满减,买10瓶洗发水囤货,这些需求本会在未来几个月内逐步释放,双十一只是将它们集中到一个周期内,并没有真正拉动消费增长。

对品牌而言,双十一的高成交额,往往伴随着节后销量暴跌。2024年双十一后,多个美妆品牌的月销同比下滑40%,因为消费者已经提前囤够了货。

对平台而言,双十一的流量高峰,也伴随着节后流量低谷,需要投入更多成本吸引新用户。这种“集中释放、节后低迷”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寅吃卯粮的短视行为,没有为商业生态创造长期价值。

从2009年到2024年,双十一走过了15年。它曾经是电商崛起的象征,是消费升级的载体,但如今,它已沦为一个落后的商业形态。它消耗消费者的耐心,稀释品牌的价值,也掏空平台的资源。

当双十一的成交额不再增长,当消费者的抱怨越来越多,当品牌开始逃离价格战,或许我们该思考:双十一的使命,是否已经完成?而未来的商业,是否需要一种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模式,来替代这场无意义的内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qyey.cn/37889.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